形态描述
形态 雄性成鸟:头顶和后颈褐色;前额围绕嘴的基部有一条狭窄的白纹,在繁殖期常呈锈黄色,有时也不明显;背和两肩灰褐色,各羽均具棕白色边缘;腰灰色,羽端稍带褐色;腰侧白色;初级飞羽暗褐,羽轴近白,羽基灰色;初级覆羽灰色;次级飞羽黑褐;翅上其他覆羽与背略同,但稍暗些;尾上覆羽白色;尾羽褐色,羽端的白色由中央向两侧逐渐加宽,最外侧两对尾羽全白。头侧、颏和前颈均灰;胸和腹污白色,并缀以不规则的暗褐色斑块,由胸至腹渐逐增多;两胁淡灰褐色,羽端灰白;尾下覆羽纯白。
雌雄羽色相似,但雌鸟体形较小。
雏鸟:体重125克,全长200毫米。头顶及整个上体为黄褐色;两颊及后颈黄;下体淡黄色。嘴黑褐,嘴甲褐色,先端骨白色;跗蹠黑褐。
虹膜褐色;嘴肉色;跗蹠颜色与嘴相似;爪褐色。
量衡度:
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
♂♂(9) 2750-3750 791-880 63-68.1 420-482 130-168 67-77
♀♀ (7) 2100-3000 700-860 52.6-67 319-435 116-145 67-74
雌雄羽色相似,但雌鸟体形较小。
雏鸟:体重125克,全长200毫米。头顶及整个上体为黄褐色;两颊及后颈黄;下体淡黄色。嘴黑褐,嘴甲褐色,先端骨白色;跗蹠黑褐。
虹膜褐色;嘴肉色;跗蹠颜色与嘴相似;爪褐色。
量衡度:
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
♂♂(9) 2750-3750 791-880 63-68.1 420-482 130-168 67-77
♀♀ (7) 2100-3000 700-860 52.6-67 319-435 116-145 67-74
鉴别特征
鉴别特征 两性相似。体形较大,体重一般在3公斤左右。嘴基周围有狭窄的白纹。羽色较其他雁类为淡:上体灰褐色,各羽均具棕白色边缘;下体污白色,并杂以暗褐色小一块斑。
大小
量衡度:
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
♂♂(9) 2750-3750 791-880 63-68.1 420-482 130-168 67-77
♀♀ (7) 2100-3000 700-860 52.6-67 319-435 116-145 67-74
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
♂♂(9) 2750-3750 791-880 63-68.1 420-482 130-168 67-77
♀♀ (7) 2100-3000 700-860 52.6-67 319-435 116-145 67-74
生境信息
生态 灰雁在平时成对地或数只至数十只结成小群活动,但在迁徙时常结成数以千计的大群。
它们常栖息在水生植物丛生的水边或沼泽地,也停息于河湾、河中的沙洲,有时也游荡在湖泊中。在繁殖和换羽期中经常到水中去活动。
灰雁以野草和种子为主要食物,兼食一些小虾、螺和少量鞘翅目昆虫。但在结群向越冬地区迁徙的途中和在越冬地区,也吃一些农作物。
关于灰雁的繁殖,我们于1959年4月24日在青海湖见到繁殖中的灰雁,巢中已有5枚卵。1965年4月中旬在内蒙古乌梁素海见到此雁繁殖。
灰雁营巢在水边的水草丛中,或在泥滩的蒲苇间。筑巢完全是就地取材,或为水草,或为蒲苇并以其作基础。巢的大小依据所用筑巢材料不同而有差异;用水草作为筑巢材料,其外径为490,内径250毫米;以蒲苇为材料的巢,外径为1250—1280,内径890—1,160毫米。每巢产卵4—8个,以5个卵较常见。卵白色,并缀以橙黄色斑点。卵重167(156—178)克,卵大小为88.3(84.5—90.5)×62.4(60.5 ×63.2)毫米。
在内蒙古乌梁素海,5月18日捕到2只体重22克的雏鸟,到7月初就能看见结群飞翔的幼雁了。
灰雁换羽,在内蒙古乌梁素海地区是从6月中旬开始,8月中旬基本结束,历时2个月左右。它们换羽时结群百余只,隐蔽在蒲苇丛生、人迹难到的地方。
灰雁由9月底开始向南迁徙。它们在迁往越冬区前,结成数千只的大群。1965年9月18日于内蒙古的乌拉山南坡山脚下,见到约八千余只的灰雁群,它们在那里停留10—
15天,而后分批向越冬区迁飞,至10月中旬几乎全部飞离。
它们常栖息在水生植物丛生的水边或沼泽地,也停息于河湾、河中的沙洲,有时也游荡在湖泊中。在繁殖和换羽期中经常到水中去活动。
灰雁以野草和种子为主要食物,兼食一些小虾、螺和少量鞘翅目昆虫。但在结群向越冬地区迁徙的途中和在越冬地区,也吃一些农作物。
关于灰雁的繁殖,我们于1959年4月24日在青海湖见到繁殖中的灰雁,巢中已有5枚卵。1965年4月中旬在内蒙古乌梁素海见到此雁繁殖。
灰雁营巢在水边的水草丛中,或在泥滩的蒲苇间。筑巢完全是就地取材,或为水草,或为蒲苇并以其作基础。巢的大小依据所用筑巢材料不同而有差异;用水草作为筑巢材料,其外径为490,内径250毫米;以蒲苇为材料的巢,外径为1250—1280,内径890—1,160毫米。每巢产卵4—8个,以5个卵较常见。卵白色,并缀以橙黄色斑点。卵重167(156—178)克,卵大小为88.3(84.5—90.5)×62.4(60.5 ×63.2)毫米。
在内蒙古乌梁素海,5月18日捕到2只体重22克的雏鸟,到7月初就能看见结群飞翔的幼雁了。
灰雁换羽,在内蒙古乌梁素海地区是从6月中旬开始,8月中旬基本结束,历时2个月左右。它们换羽时结群百余只,隐蔽在蒲苇丛生、人迹难到的地方。
灰雁由9月底开始向南迁徙。它们在迁往越冬区前,结成数千只的大群。1965年9月18日于内蒙古的乌拉山南坡山脚下,见到约八千余只的灰雁群,它们在那里停留10—
15天,而后分批向越冬区迁飞,至10月中旬几乎全部飞离。
国外分布
在国外,繁殖在西伯利亚南部,欧洲北部和东部以及冰岛;越冬在不列颠岛,欧洲西南部,地中海,非洲极北部,伊拉克及印度西北部。
国内分布
繁殖在新疆西部和北部,青海柴达木盆地及青海湖,甘肃西北部,内蒙古,黑龙江省;迁徙经河北、河南、山东、山西、四川而至江苏、湖南、福建及广东等地越冬。
经济意义
经济意义 灰雁是主要狩猎禽之一。它体大肉多,肉味鲜美,素推为上等野味。绒羽丰厚,是很好的保温御寒的填充材料。对灰雁进行有计划的狩猎,可以减少对农作物的为害。灰雁易于驯养,在人工饲养条件下可以繁殖。
分类讨论
分类讨论 斯温霍(Swinhoe)1871年在我国上海采到一只灰雁标本,与英国Anseranser标本进行比较,前者的嘴较大且长,腰部稍带灰色。因此,把它定成一个新亚种,命名为A. a. rubrirostris。我们认为灰雁嘴的大小与腰部灰色的浓淡变化是不稳定的,况且只根据一个标本上存在的差异,定出新亚种是不能确立的。
引证信息
Anas Anser Linnaeus, 1758, Syst. Nat., ed. 10, 1: 123(模式产地:瑞典)。
Anser cinerus var.rubrirostris Swinhoe,1871,Proc.Zool.Soc.London:416(上海)。
Anser cinerus var.rubrirostris Swinhoe,1871,Proc.Zool.Soc.London:416(上海)。